中文名:台灣蜥蜴介紹:麗紋石龍子

推薦分享

Share

後設資料

資料識別:
系統編碼:0b00000181dac290
資料類型:
紀錄類別:動物學習資源
著作者:
作者:黃文山
主題與關鍵字:
主題:動物
描述:
簡介:  小時候住在鄉下,常被告誡不要靠近草叢,因為裡面藏有有毒的變色蜥蜴(麗紋石龍子);因此看到牠們時只敢遠遠的用石頭丟擲之。事實上,麗紋石龍子無毒(有毒的是雨傘節等毒蛇),長輩的用意是要我們遠離草叢以免危險,而麗紋石龍子最常出現在此處,因此成了告誡的樣本。二十年後的今天,我們再也不能用同樣的藉口去告誡下一代,因為農藥大量的使用,污水排入原本清澈的小溪,成排的燈籠花等被砍除,棲地被破壞,麗紋石龍子因此再也不出現了;所幸其分佈極為廣泛,從平地到海拔2,500公尺都有;在中國大陸長江以南地區以及琉球群島等地也有分佈。我們的實驗地則位於台灣中部南投縣仁愛鄉海拔2,100公尺梅峰台大農場內。麗紋石龍子於1887年由英國人Boulegier。在中國大陸發現命名,其模式標本保存於大英博物館。  食:    三、四月時,毛地黃成串或紅或黃的花隨處可見,菜田裡採剩的高麗菜亦開滿了白色的花,其他不知名的紫色花點綴其間,更不用說花圃內的滿天星等正大開特開,陣陣花香,不僅熊蜂、小粉蝶、小蛾被吸引而來,連人都被淹沒在花潮之中;白天大太陽下,氣溫驟然昇高,驅散了夜晚的山區寒氣,躲在石洞、土堆、岩石下的石龍子紛紛外出活動、覓食。有趣的是,菜田內的石龍子都是成熟且大型,幼蜥很少在此被發現,可能與活動力及種內競爭有關。牠們所吃的食物化為能量後貯存於脂肪體及肝臟;7-10月食物豐富,取食密度高,體內脂肪體重量亦大。此地亦有許多麗紋石龍子的天敵,如臭青公、台灣赤煉蛇,金背鳩等,因此牠被捕食的機會亦大,只是此地提供了絕佳的生活處所,故族群甚為龐大。  衣:    麗紋石龍子並不像短肢攀蜥一樣會突然改變體色,牠之所以有許多顏色乃因不同年齡層所致;幼蜥,吻肛長約4.0-10.0公釐,身體背部藍黑色,有明顯五條金黃色縱帶,藍色尾巴;成熟雄性個體,吻肛長約9.1-19.1公釐,體背部藍黑色,縱帶消失,藍色尾巴變成褐色,且而頰部有紅色生殖斑;小型成熟雄性個體,吻肛長約7.0-9.7公釐,體背部藍黑色,縱帶變淺,藍色尾巴變淺;成熟雌性個體,吻肛長約7.0-12.6公釐,身體部有明顯五條縱帶,藍色尾巴變淺。由於體色甚為鮮艷,故大部分都在草叢內活動,11月之後,溫度漸漸下降,此時很難找到石龍子,我們常在石堆下翻得身體冰冷縮成一團的石龍子,即使放置於大太陽下亦不能為其解凍。一直到翌年3月,溫度升高後,才會又見蹤跡。  住:    梅峰提供麗紋石龍子得天獨厚的棲所。此處山壁岩石易碎,因此農人於山壁下方堆砌石塊成牆,用以阻擋碎石滑落,石牆隙縫遂成石龍子最佳庇護所;此外花圃下的磚牆或石堆邊的雜草地,亦是石龍子喜歡出沒的地方。石龍子有挖洞的習慣,常見牠在大石塊下洞穴內棲身。石龍子亦有領域行為,似有回家習慣,前次沒有捕獲,隔天在同一地點又可找到牠,我們曾標記210隻石龍子,再捕獲僅11隻,除其中一隻活動範圍較大外,其餘均在原地點再捕獲;雖然如此,數據尚不足以支持上述。  行:    麗紋石龍子同印度蜓蜥一樣,對異物入侵甚為敏感,異物尚未靠近即躲入洞內,因此很雖在石牆邊捕捉到牠;唯有趁其在空曠菜田覓食時,才有機會逮到。田裡雜草錯綜複雜,連成一片,對善於奔跑的石龍子構成極大的障礙,這也是我們唯一能捉到牠的主因。農場內有許多水泥做的貯水池,枯水期池內乾涸,因水泥受熱溫度上升較快,因此有許多石龍子會沿池壁到池底取暖;有水時,亦常見到石龍子溺斃池內。  育:    筆者於一整年研究期間,從未於雌蜥體內發現成熟的蛋或胚胎;然而根據文獻記載,麗紋石龍子一年可生二次以上,每次可產4-8個蛋。根據我們的數據顯示,從3-10月,每個月皆可採到幼蜥,尤以9月和10月最多(分別為16及31隻),由此可知,麗紋石龍子屬於全年生殖,而8-9月是一產蛋高峰期。  綜合上述,約將麗紋石龍子整年活動分為:1.冬眠期:11-2月;2.生殖活動期;3-10月。
出版者:
數位化執行單位: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(http://www.nmns.edu.tw/)
來源:
數位化單位: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爬蟲類
管理權:
典藏單位: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

授權聯絡窗口

鍾舜丞
04-23226940*762
chungnmns@nmns.edu.tw

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

引用資訊
直接連結

評分與驗證

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

star star star star star

推薦藏品

中文名:台灣蜥蜴介紹:台灣蜓蜥
中文名:台灣蜥蜴介紹:白斑石龍子
中文名:台灣蜥蜴介紹:短肢攀蜥
中文名:台灣蜥蜴介紹:雪山草蜥
中文名:台灣蜥蜴介紹:印度蜓蜥
中文名:台灣蜥蜴介紹:蝎虎